浙江大学2014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已进入网络投票阶段,我院姚锦云同学的《寻根主义: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是传媒学院唯一的入围成果(博士生第二项),请各位同学们积极投票,支持我院学子!
投票地址:http://culture.zju.edu.cn/qizhen/new_qizhen_shouye.php
成果名称:
寻根主义: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建构(论文著作类)
申报人:姚锦云 传媒学院
项目团队:
邵培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报告》主编,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发表论文近300篇。撰写或主编著作26种,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近年完成国家、省级课题9项。
姚锦云,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主持和参与省哲社课题2项。发表中文论文十余篇(含一级、CSSCI、中文核心);英语论文3篇(国际期刊1篇,EI 2篇)。获"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
成果简介:
本土理论建构贫乏,言必称西方,这是中国传播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本文试图在传播学领域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提出,指向文化"基因"的"寻根主义"路径有助于建构本土传播理论,发展华人本土传播学。
本文创新之处:
(1)提出了本土理论建构的路径:"寻根主义"是本土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因而寻根的方向是从编年史转向思想史,提炼深远影响中国传播的文化"基因",并考察其历史影响轨迹。
(2)提炼了中国传播的文化基因:包括传播思想(阴阳和合的传播哲学)、传播原则(情理交融的传播伦理)、传播观念(物我融通的传播意识)三个层次。首先,阴阳和合的传播哲学,源自"阴阳",指向"和合"与"天人合一",统摄于"中庸",其最高境界是"通天人,合内外";其次,情理交融的传播伦理,将外部制度规范内化为人伦日用和内在需求,由"仁-礼"、"言-行"、"名-实"三对关系组成,其最高准则是"明贵贱,辩同异";第三,中国人传播观念中充满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即使是受者也积极融入传播,可称之为物我融通的传播意识,其精神支柱是"参天地,赞化育"。
(3)界定了本土传播理论的尺度:一方面,本土的就是世界的,本文针对目前国内传播研究缺乏理论原创的难题,试图为中国本土传播研究定位;另一方面,这是传统文化与西方学术的对话,而非分庭抗礼,是多元与"和合"的东方智慧之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