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数字记忆:共同体想象与再造”工作坊成功举办

编辑: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作者: 时间:2022-09-25 访问次数:295

2022924-925日,“数字记忆:共同体想象与再造”工作坊于西子湖畔的华北饭店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承办,知名学刊《国际新闻界》和《新闻记者》支持。工作坊围绕“平台化记忆共同体与共同体记忆”“技术记忆与个体/公共危机”“空间、地方与记忆装置”三个子主题,意在探讨数字技术与文化如何重塑公共记忆,重构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面貌。

本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近二十位记忆领域的重要学者和新锐学人,就相关议题在线下和云端展开深入研讨。同时,工作坊还吸引了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参与线下和线上的旁听与研讨。



工作坊开幕式由会议召集人之一、浙江 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李红涛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作开幕致辞和破题。他从记忆的外化切入,指出对数字文化记忆的探讨是嵌入时代、面向未来的议题,同时也是站在现在与过去交界处回忆和重新理解过去的重要路径。在浙江大学数字转向和建设特色优质学科的背景下,会务组对工作坊“山水小型会议”式的操办方式有利于在学科内形成相互推动、相互讨论的风气,扎实推进相关的学术研究。黄旦老师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山水迢迢,路途遥远,面对疫情各位同仁的出行难免有犹豫和困难,很高兴能和大家在线下见见面,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深入的讨论创造共同的记忆。”



924日上午,首个分论坛“平台化记忆共同体与共同体记忆”正式开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蒙之教授、阮梦园同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战伟同学以“有怨有悔”“无怨无悔”“有怨无悔”三种记忆向度,生动展示了三线学兵群体在S网站的记忆实践。针对维基百科“历史上的今天”这一栏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黄顺铭教授认为,日期条目的创建过程同时采用了多重时间框架、日历型框架和文化型框架来组织记忆,《记忆的日历化与条目化——以“时间”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展示了他在“日历与集体记忆”方面做出的探索。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方惠老师、吴尚蔚副教授的文章《“故园荒芜”:“数字死亡”的记忆与遗忘》同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宋美杰教授、陈元朔同学的文章《逝者尤可追:数字媒介记忆与持续联结》形成相互映照,前者关注肉身存在而账号消逝的现象和网民的数字生存权利,后者则聚焦账号存在但肉身消逝的“逝者缅怀”和“持续联结”,二者从不同视角进入媒介与死亡的话题,在现场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924日下午,工作坊第二场聚焦“技术记忆与个体/公共危机”。在技术记忆与个体生命板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曲舒文副教授和徐敏同学聚焦失去音乐家园的“虾米难民”群体,探讨了音乐流媒体作为“记忆技术”同用户数字身体和情感联结的关系。英国拉夫堡大学陈彦宁博士则深入怀旧二手手机直播卖场,力图回答自营商人与小型企业在记忆流通和旧手机价值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投入了何种劳动等问题。



在技术记忆与公共危机板块,新加坡国立大学张幸博士聚焦新冠疫情首轮爆发期间非典记忆微博的共同书写中浮现的记忆叙事,探讨不同主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历史记忆的调用如何被纳入危机沟通过程和不同阶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李红涛教授、刘于思副教授和程萧潇老师发表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数字符像事件、短视频策展与武汉封城记忆》,该文借对武汉封城期间6则短视频的生命历程及不同主体策展实践的分析和描述,丰富了理解数字符像事件和公共记忆生成过程的版图。


 

925日上午,工作坊第三场聚焦“空间、地方与记忆装置”。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袁梦倩副研究员在线上宣读论文《“延乔路”:内容策展、互动仪式与数字记忆实践》,该文分析了“延乔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建构为一个引发民众参与和讨论的纪念空间,进一步探讨了纪念空间生产和数字记忆实践的情境与动力。中国传媒大学的刘鹏同学则从直播客对“拉面哥”“拉面嫂”直播的权力争夺入手,探讨了快手下乡的过程如何改变了山东杨树行村地点记忆的边界。


 

随后,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月同学采用空间核密度分析和视觉话语分析的方法,以Flickr平台的地理标记照片为材料,探讨游客在奥斯维辛博物馆的凝视特点与拍照意义。浙江大学的马烨博士则关注记忆偏向和空间生产的关联,在《作为“记忆装置”的“万岁馆”:纪念性建筑的媒介化与去时间化想象》一文中,她讨论了以“万岁馆”为代表的纪念性建筑空间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回答作为“记忆装置”如何记录记忆在社会不同层面流动的问题。


 

闭幕式上,会议召集人之一、浙江大学社会思想研究所刘于思副教授代表主办方感谢各地师生愿意远道而来具身参会,愿意付出时间云端参会,并就工作坊后期工作安排与与会嘉宾深入交流。据悉,自征稿函发出后,工作坊共计收到投稿摘要60余篇,经组委会邀请的4名专家匿名评议,最终选出上述12篇论文参与本次工作坊的报告和研讨。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