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 首页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寻找互联网初心,共话数字文明——第二届互联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镇圆满结束!

编辑: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作者: 时间:2023-11-11 访问次数:10

117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前夕,由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传播与公共》期刊、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承办,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IGF协办的第二届互联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镇召开。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上午,“数字文明与互联网初心”主旨论坛举行,中国IGF常务副主任张晓主持。

 

嘉宾合影

 

 

美国互联网先驱者、ICANN前任主席蒂芬·克罗克(Steve Croker)作了题为一粒种子孕育的美味果实:人工智能和网络的主题发言。他结合美国国家科技政策演变以及学界和业界关于计算机的研究脉络,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谈起,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和网络的发展史以及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同与会人员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迷人魅力。此外,他就人工智能提出思考,指出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数据分析、自动翻译、促进讨论等领域大有可为,并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在促进讨论(Discussion Facilitation)方面的潜力,指出其在总结、对比、识别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述的认可与不认可态度、模糊性、误解等细节优化上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项目策展总监马克·韦伯(Mark Weber)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人们并不真正了解大型语言模型的工作方式和决策制定,但它们使用人类强化来改进答案,就像一个带着微笑面具的未驯服怪物。他所服务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材料收藏,互联网历史项目的目标是保存和述说在线世界的故事以及那些被智能手机和千禧一代转型的人们。谈及聊天机器人的历史,他指出,计算机历史的发展与网络的交叉关系,强调了互联网公司的重要作用,它们的需求推动了统计机器学习的崛起。数据不可以被忽视。当前,人们对聊天机器人抱有期望的同时,对其代理能力也存在一定误解,他建议以功能区分聊天机器人,如此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能力和局限性。最后,他强调了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作为信息互动的天然接口的重要性。对话式人工智能终于到来了,但仍然有需要克服的挑战。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作主题发言。他概括了第三代教育网络的发展历程、关键决策和相关主题。首先,介绍了第三代教育网络的实践和设计原则,强调中国的自主实践和网络设计原则,如地址管理和域名管理。提到了技术选择和管理模式的决策,讨论了费用、创新和网络流量费的重要性,以及网络使用与学校排名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了第二代教育网络设计中的国产设备与国际设备的性能差异。IPv6和翻译技术的推广以及网络安全、加密和信息公开等问题。他还强调了信任锚链和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的挑战。最后,他对互联网30年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挑战进行了总结,包括建立AI专网。

 

 

美国互联网网民领域专家伦达·豪本(Ronda Hauben)作了题为网民: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新公民形态的主题发言。他曾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其代表作《网民:论Usenet和互联网的历史和影响》一书。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给治理过程带来了挑战,而网民的出现则满足了这一需求,同时回顾了二战后早期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团体对探索传播过程的兴趣,以及约瑟夫·利克莱德(J.C.R.Licklider)等人在计算机科学和大脑工作原理方面的研究。他指出,公民有必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以帮助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

 

 

美国科学史和计算机通信(网络)研究专家杰·豪本(Jay Hauben)作主题发言。他以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突尼斯阶段会议(WSIS)(第二阶段会议)上的一篇论文为引,论文描述了计算机技术如何促进研究和学术工作获取人类的全部知识,其中涉及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和约瑟夫·利克莱德(J. C. R. Licklider)提出的设想。利克莱德所提出的未来图书馆发展愿景为早期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利克莱德的著作之所以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指导早期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原则和愿景,这正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以海虫和海洋细菌之间的共生为例,具象化地描述互联网的发展关系,此外,还引用了利克莱德的诸多观点来佐证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愿景:在未来,人脑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产生的工作关系将革新人脑原有的思考方式。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互联网发展中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有机会享受智力放大的优势,网络可能会夸大知识机会的不连续性——这为当前全球互联网的数字鸿沟问题敲响警钟。

 

 

在中国互联网30年大事记启动仪式上,与会嘉宾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IGF主任黄澄清,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治理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多利益相关方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IGF常务副主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项目策展总监马克·韦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共同为项目揭牌。

 

下午,中国互联网30专场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主持。

 

 

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原董事长、总裁兼总编辑周锡生作了题为坚持守正,才是互联网的未来的主题发言。

 

 

他认为,互联网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其作用在不断被发挥,应用的空间在不断地扩展。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大数据、云计算、5G6G、物联网、区块链、ChatGPT、量子计算持续涌现。这些新技术和新概念,在本质上、基本逻辑上乃至基本属性上,仍然没有超越互联网的范畴,只是互联网+”或互联网的延展方式。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数字文明的关键作用,是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议题。当下,对于互联网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要更深广,需要更积极的推进数字文明的建设。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熊澄宇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互联网历史研究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文化表现的是差异,而文明表现的是融合,是一个趋同的过程。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强调要从宣传思想层面入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关于互联网研究,他点明当下研究互联网的两个维度:一是从文化到文明,二是从传播到传承。以此,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寻求价值的共通,达成共识,最终实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的融合。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IGF主任黄澄清作了题为从互联网发展看网络强国建设——数字文明互联网初心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数字文明是数字技术推动下有别于工业文明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明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他重点探讨了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及其应用。他认为,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体现在电子商务上,从早期的淘宝、京东到现在的直播带货。包括当前的生成人工智能是一个新的风口,使我们有机会积累大量的数据。人工智能驱动世界的基础就是大数据,关键是大算力,核心是算法,这些都是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作了题为“中美网空博弈30年(1993-2023)”的主题发言。他从博弈背景、标志性案例、博弈定位、博弈特征、博弈主题五个方面作了阐述。此外,他还分享了基于中美博弈30年的三点感受:一是中美的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在30年间开始日趋融合,并且将来可能成为中美战略博弈最主要和最聚焦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在功能上或者是在后果上有双重性;三是中美的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对世界是有影响的,可能会促进形成未来全球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整体规范体系的基础。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原常务副主任胡建生作了题为认识互联网颠覆性风险,重归初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互联网在建立之初激发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出现了三大逆推力及颠覆性风险,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这三大问题:一是扩大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数字鸿沟的扩大,让那些缺乏互联网接入和数字技能的人无法享受到其带来的益处;二是便利犯罪与战争,互联网为犯罪分子和战争挑起者提供了便利工具,这对全球安全构成了威胁;三是助力数字集权,互联网的发展有时倾向于集中权力,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受损,以及信息垄断。他认为,以互联网促共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抵御风险的良方。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文明与互联网初心——中国互联网30年再回首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互联网,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思考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在初创时期激发了人们的憧憬,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挑战和问题。回顾互联网历史,实现全球数字共通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互联网的开放性,只有当互联网能够真正连接全球,数字共通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真正的潜力。

 

 

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孙梦如作了题为线上公共协调中是否有情感转向的主题发言。她指出,通过引入对于情感因素的考察,增进了对于社交媒体使用、公共协商和线上公共讨论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且对于促进线上公共讨论或互动行为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双聘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络与数据法治决策咨询首席专家王春晖教授以《通过数据资源的价值创造》为主题做了三个方面的发言。首先从国家数据局中归纳出“3+1+N”的使命任务,“3”是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在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强调了国家数据局发挥着统筹的重要作用;“1”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N”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若干个制度,从而形成数据法律体系。第二,王春晖教授从数据要素中阐明了原始数据、数据资源、数据资产和数据产品的概念,并强调要重点研究和揭示数据要素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然后通过增加价值量,从而创造数据价值的机理。第三,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底层逻辑中,关键在于协调和处理与数据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生产关系,实现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才能逐步推动数字经济走向高级阶段。

 

 

与会嘉宾马丹、王春晖、张滨、方兴东共同启动了《数据要素蓝皮书》项目。中国互联网30专场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主持。

 

正如杰·豪本所说的那样,回望历史是为了重温当时的愿景与挑战,同时,也能对当下的发展进行审视与思考。总结过去,才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第二届互联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期待更多的学界、业界同仁参与到互联网史的讨论中来,我们明年再会!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