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学院动态  信息速递

《国际传播评论》发刊词:重塑全球传播认知版图

编辑: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作者: 时间:2025-03-31 访问次数:10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中,传播网络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跨越无垠时空,编织起绚丽多姿的文明锦缎。从殷商甲骨文的古朴镌刻,到当代量子比特的高速跃迁;从丝绸之路驼铃悠扬的文化交融,到数字丝绸之路比特流的无界奔涌,传播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持续谱写崭新篇章。传播网络既是权力的容器,也是解放的通道。传播学一直在寻找理想交流的可能性,但由于蒙上“文明冲突论”的阴影,加上历史、战争和冷战的影响,受到政治力量、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人类交往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冲突。从哈德良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到今日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战争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首选。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帝国的崛起与灭亡,连绵不断的狼烟战火,此起彼伏的杀戮与仇恨。黑奴的苦难、南京大屠杀、卡廷惨案、纳粹主义和极端恐怖组织的兴起、种族主义与难民潮……历史写满了苦难与杀戮。似乎维持一种秩序就需要暴力——无论是硬暴力还是软(冷)暴力。当一个情景被定义成真实,且按照这一情景去行动时,其结果就会成为真实的。以英美为主导的西方社会,一直以一种防范怀疑的心理,来对待非西方的“他者”,引发了全球性的动荡,文明冲突论似乎正演化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今天全球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吞噬和消灭“他者”显然已经不再可能了,而数字技术给人类交往又带来新的可能性,数字平台具有更强的可供性与媒体丰富性,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对话的物质基础设施的保障。因此,国际传播需要而且也可以从新逻辑出发思考,建构事实共享、价值共振和情感共鸣的全球共通理论来重构国际传播的视野,打破传统“我们”与“他者”二元对立思维,导向全球共通的人类交往新向度。换言之,重构国际传播的新逻辑,意味着要超越传统的“文明冲突论”框架,转而寻求一种更加包容、多元共通的交流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关注信息的传递,更重视信息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与理解。在这样的框架下,国际传播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而是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交往网络,是多重互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对话、协商和共识的形成,也充满着冲突、交锋和分裂的张力。但我们相信,通过多维的交流与争锋,文化间主体间的差异可能可以转化为一种能动的资源,从而促进全球社会的和谐与共融,毕竟人类到各种非人类的智能主体,只能共有这一个地球,这一个宇宙。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多样性让每个公众在线参与的情感联结与共鸣更容易达成,但情感的互动与情绪的感染,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理性与批判的声音以及少数人的观点容易被群体的激情的声音压抑。从现代性的视野看,事实共享是建立在真实、全面、客观的事实传递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对事实的垄断和遮蔽,都可能切断人类交往的基础;价值共振虽然是成就彼此认同的路径,但数字交往能够在即刻的“刺激-反馈”中织就“信息茧房”,容易在同质性的群体间形成价值共振,这显然是不利于主体间通过观点互惠而成就彼此的。因此,真正的价值共振需要敞开,即向所有他者与不同的敞开。因为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理解与共鸣。唯有真正的共鸣,敞开的对话,各方才能够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入的信任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 就是强调当自我认知到自身与其他主体具有身份上的“对等性”时,自我与他者才能建立起“主体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共享的“生活世界”,并强调这一世界并非是完全主观的,而是基于主体间的交流确立的。是以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引入人际交往的实践领域,提出主体间交流的理想状态建立在理性和平等的基础之上,不仅能形成相互的理解和共识,不同文化也会在承认彼此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话、交流、融合、共生,并通过差异互动建构新的意义。总之,“世界”是什么样子,是由“我们”一起来建构形塑的。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决定创办《国际传播评论》。我们将坚守跨文明对话的立场,以“创新驱动”与“价值融通”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探索并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本刊以“全球共通”“互惠性交往”作为破解范式危机的理论钥匙。我们强调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的重要性,认为尊重差异与互补才是真正的文明对话,对是通往“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全球交往伦理。因此本刊将从如下几个维度来推动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

 

建立思想实验场:本刊设立“学术对话”“前沿洞察”“学术新锐探索”“东方智慧”“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等栏目,开展前沿性学术辩论与对话。本刊不以学者学术身份为首要考量,而注重学术创新与思考深度。

 

重视跨学科视角:本刊将汇聚多学科智慧,包括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哲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科,举办跨学科工作坊,探索国际传播交叉领域,打造学术新高地。

 

提供战略性决策:国际传播不仅需要深度理论探索,更需解决现实困境。因此,本刊亦作为国际传播战略智库,直面国际传播实践难题,提供战略性策略参考。

 

打造公民训练营:在网络化、智能化知识生产新阶段,理论知识创新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学者,而应是社会智慧的集纳与整理。本刊将邀请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实现知识共建共享。

 

总之,在技术加速主义与文明保守主义的双重张力下,《国际传播评论》将以批判性思维为指引,以跨学科方法为工具,持续绘制并更新全球传播认知版图。我们深信:真正的传播创新是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辩证统一,既需要诺伯特・维纳式的技术预见,也离不开甘地式的道德觉醒;终极的全球共通是差异中的共契,而非强制的趋同。这需要我们在“交往理性”与“和而不同”之间找到平衡点。智能时代的传播革命,应当服务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而这更取决于不同文化的创造性对话。站在文明演进的新起点,本刊愿与全球学界共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学术智慧。让我们以学术之光照亮文明前路,在技术与人文的交响中谱写全球传播的新篇章!

 

《国际传播评论》编辑委员会

20253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