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学院迎来了一群跨越山海的客人——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修学院组织的“一带一路”国家大数据与5G发展研修班、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与媒体发展研修班来到学院学习交流。来自巴林、埃及、尼日利亚、南非、加纳、坦桑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十余个国家的新闻官员、媒体记者和技术骨干等五十余位国际媒体人,在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共同体验了一场传媒与科技交织的深度对话。
活动伊始,学院副院长赵瑜向国际媒体人们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愿景以及学科建设与国际化发展情况。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新闻系,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教育系之一。当下,学院又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持续转型,不断探索数字与人文的交叉前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浙大风格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吸引了国际媒体人们的兴趣。
随后,特聘副研究员严毓倩通过一系列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多元应用场景。借助AI技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古画在动态渲染下呈现出更为立体的意境,让国际媒体人们生动理解了潜藏在中国山水中的意蕴之美。动画微短剧《百妖岭》则以带有东方色彩的视听语言,营造出虚实交织的视听体验。乡村振兴题材微短剧《梦开始的地方》则以AI生成的绿水青山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出中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交流现场,媒体人们对AIGC、AI合成内容鉴别、MOCO、虚拟制片等技术细节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就AIGC工具的应用场景、技术伦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人工智能究竟是替代者还是协作工具?”“如何看待学生在作业中使用AI工具?”“AI会重构新闻传播吗?”在场的媒体人们围绕人工智能,接连抛出多个问题。“技术是工具,情感共鸣才是灵魂。”“我们既担忧技术冲击,更看到AI的无限可能。”在对谈中,赵瑜、严毓倩也分别表达了自己对AI的看法。
交流结束后,国际媒体人们还一同走进了《影视创作实践》课程的教学现场。一些来自非洲的媒体人与课程教师、“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勇已是老朋友。课堂上,张勇结合具体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在中非两地的创作经验。随后,实验师仇璜向媒体人们演示了AI工具如何赋能传统绿幕创作。
师生作品观影环节,国际媒体人们来到融媒体演播厅,观看了《经纬之间》《90后的中非情缘》《我到非洲去》《水让我重生》等师生创作的精彩片段。当画面中出现非洲大陆的壮丽景观、中非建设者携手工作等场景时,现场响起阵阵欢呼与掌声,不少媒体人在熟悉的家乡画面前举起手机记录,并与身边同行热情交流。
多位国际媒体人代表其所在机构表达了与学院展开进一步合作的意向,计划在AIGC内容制作、跨文化传播等领域展开更为丰富的互动。当AI技术跨越文化壁垒,当媒体人肩负起文化桥梁使命,“一带一路”便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片创新共鉴的智慧网络,一幅美美与共的丝路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